我们都知道,一个正常的报表,首先就要解决数据源,就是要告诉报表我的数据从哪里来。
报表里面的表分两种:一种是动态表,位于“动态数据源”下面,这个表是通过“报表管理”窗口中的“引用主表”参数传递进来的。他会在启动打印时直接将指定的表引入到报表中。我们能在报表中得到的数据也只能是这个表中当前已经加载的所有数据。这种动态表的优点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报表的明细,缺点是只能整个表一起引用,无法作参数筛选。另外一种是SQL表,位于各个数据源下面。这种表是通过SQL语句来获得数据的。因为不需要到平台中获得相应的窗体表数据,所以可以做到脱离平台后期在服务端单独生成报表到网页端显示。在一些特殊场景,我们可以利用SQL语句可以通过表达式,结合脚本、参数、函数等特殊方法拼接出对应的SQL语句来,以获得返回需要的结果。
我们可以在“报表管理”窗口中,设置数据源的时候就引用多个数据源。
我们引用好的数据源会被自动初始化到报表当中。我们右键相应的数据源,点击“修改”菜单,打开“报表数据源-常规”窗口。
我们可以看到数据源中相应的与数据库连接的相关配置已经自动地帮我们设置好了,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
注意:我们首次初始化出来的报表中,自动创建的报表文件中是包含了数据源的连接字符串的!如果对这些信息的安全性非常敏感的话,记得一定要及时修改一下报表,然后保存后就会自动将报表文件中的连接字符串替换掉。我们平台中的报表可以做到隐藏报表文件中的数据源连接字符串,主要就是靠的是保存时将相应的字符串替换。加载报表时再将相应的连接字符串动态添加上。所以需要我们在第一次进入报表设计界面后一定要做一个修改、保存。